Wednesday, August 27, 2008 . 6:37 AM
玫瑰花虽然它长得漂亮,
但是人们一旦碰着了,
就会被它刺到,
因此感到痛苦与悲伤。
若把它当礼物献给他人,
对方将会感受到感动,兴奋与爱心。
Saturday, August 23, 2008 . 6:42 PM
7月25号那一天,我们和琪媚到伟雄家去煮菜。但琪媚迟到了,而且还是迟到了45分钟,所以在等她的途中,我们先到超级市场去买待会儿会用到的材料。材料有萝卜,碎肉,马铃薯,蟹肉,鸡蛋,薯粉,香油,盐和胡椒粉。本来材料中有香菜的。但因为我们都不喜欢吃,所以就没买了。等琪媚来到后,我们便向伟雄家出发了。当我们到达他的家后,有一直狗突然间跑出来,害我们全部吓了一大跳。过后放好了背包,我们就开始工作了。首先,我们先把马铃薯和萝卜拿去蒸,但要把它们蒸熟就必须等上20分钟。所以我们就先把蟹肉切碎,然后再蟹肉,碎肉和蛋白搅拌均匀。等马铃薯和萝卜蒸熟后,我们便把全部搅拌好。琪媚说她想试试看,我们便把搅拌的工作交给她了。等她搅拌好后,我们便把蛋白和蛋黄分开,然后在把蛋白跟那些搅拌。其实刚开始,我们并不知道香油要放多少,正在为这件事犹豫不决,怕放太多或太少。但幸好伟雄的母亲很会煮饭.
过后我们把它们从搓成圆形,便把它们给压扁。刚开始我们先把几个不起眼的拿去炸,但却发现我们把它们炸得烧焦了。虽然味道不错,但它看起来不太好吃。这时,伟雄的母亲建议我们在马铃薯泥上涂一层薯粉和蛋白,这样马铃薯泥才不会黏在锅子上。我们便照着她的方法去做,果然不会黏着锅子,反而更好煮呢。当我们把它们炸好后,大家都有一份成就感,因为这是我们大家齐心合力煮出来的,而且吃得一块也不剩呢.
Wednesday, August 6, 2008 . 1:31 AM
大长今-马铃薯煎饼这是我们做的结果:
当我们还没煎它之前:
这是当我们把全部的材料一起搅拌,把它们一起弄成一种形状:
当我们正在切蟹肉时:
我们把肉根香油,胡椒粉和等等材料一起搅拌:
Tuesday, August 5, 2008 . 10:13 PM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叫“满月”,俗称“出月”.其仪式繁多,风谷独特,为全国所鲜见。 外婆送家.当婴儿出生第14天,外婆家要备办婴儿的手镯、脚镯、银锁、童衣、童帽、童鞋等多样礼物到女儿家来贺喜.其中襁褓一项为必备礼品.同时,还要送产妇必需的营养品,如公鸡、番鸭、鸡蛋、蛏干、虾仁、蚮干、墨鱼干、花生油、豆腐皮、线面、糯米、黄花菜、红菇、桂圆干、红枣、莲子、芡实等.有的外婆家礼厚的还备办盘担到女儿家祝贺,许多亲戚、朋友和邻居也参加一般礼俗,送礼物到产妇家.
沐浴婴儿.婴儿满月那天,要给婴儿沐浴(洗澡).莆仙人给新生儿洗澡为洗乐。给婴儿沐浴的水要用午时草(即端午节留下的菖蒲、牡荆等干草)烧汤,再把染红的铜钱12枚,俗称红钱,放入浴盆(莆仙称脚桶)中,请福寿双全的老奶奶替婴儿沐浴,也有由外婆或婴儿的自家亲围着浴盆给婴儿沐浴.沐浴后的水,请邻居的四个男童抬出,倒在树根上,预祝婴儿像长青树一样,根深叶茂、茁壮成长.那12枚红钱就当作给男童的赏赐.一些地方还把染红的铜钱分给前来看热闹的人,称之为“分红钱”.
剃发画桃.婴儿沐浴后,由外婆或福寿双全的老奶奶用洁净的剃头刀给婴儿剃去脸毫和头发,只在婴儿的囟门地方留下一小撮;然后,由婴儿的父亲用雄黄婴儿头顶画一个仙桃,以示婴儿邪气难犯,健康长寿、聪明俗伶俐、莆仙民间说小时头顶没画桃,长大后不聪明,易受骗. 婴儿经过沐浴和剃发后,要换上新的童装,戴上乡有福或寿字的小帽;一些人家还在小帽前沿上缝着一撮兽毛,以避邪,还给婴儿的脖子项上挂长寿锁.同时,婴儿的母亲穿着大红的衣服,髻上插柏叶,以示长命百岁、母子永康之意.
然后,母亲抱着婴儿到厅堂拜天地、拜祖先;到灶房拜灶公、灶妈,再拜长靠.在场的长靠亲友将事先给婴儿备好的红包,挂在婴儿的脖子上,俗称挂膈,以祝愿婴儿健康平安.经过一番庆贺之后母亲将婴儿第一次放在木制摇篮里,让婴儿安稳地睡眠.
喜分红蛋.满月的这一天,婴儿家才都要给外婆家和亲朋好友以及邻居分送用桃红染煮熟的鸡蛋.分红鸡蛋表示婴家很体面.分蛋的数量,视关系亲疏而定.一般给一双(2个)或两双(4个)。给外婆的回礼,至少要给五双(10个)带回家。在一些农村男婴时,除给红蛋外,还要用大米磨粉,拌成米浆后,在蒸笼内一层又一层地蒸成米粿,并用桃红染在粿面上,俗称早起粿.枝艺高的在蒸成九层粿,意即子孙兴盛.女婴满月时,则分送用大米制成的雄粿龟,预祝下一胎生男婴. 办出月酒.莆仙民间婴儿满月,一般人家都要办出月酒.富有人家,妇人若生男儿,更是把满月小巧玲珑这喜当作显耀门庭的机会.除了大办出月酒宴请宾客外,还要请戏班演出.按莆田风俗,婴儿满月时,一般多请木偶戏演出,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
『转自: 原创: ⊿若有差错,请来函更正』
袁伟雄
华人传统婚礼
华人按传统比较喜欢选择在阴历八月举行婚礼。这是中秋节所在的月份,也是一年之中“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光。相反的,阴历的七月是中元节所在的月份,人们都避免在这个月举行婚礼。此外,任何一方遇有丧事,也不举行婚礼。如果一对新人决定举行传统婚礼,仪式将以结婚日前夕开始。男女双方要在各自的家里举行“上头”“修发”仪式。通常由一个“好命人”,即配偶健在,多子多孙者,象征式的替新人梳理头发。人们相信,这一仪式将可确保这对新人白头偕老 子孙满堂。
结婚当天,新郎由男傧相陪伴,前往女方的家迎娶新娘。抵达时,新娘的一个弟弟或年幼的男性亲戚就会上前开新娘车的门,彬彬有礼地迎接新郎。这时,新郎得马上送这小童一个红包。新郎走到新娘的家时,大门是关闭的,新郎不得其门而入,原来这是新娘的亲姐妹及送嫁的好友在“把关”,不让新郎进去,她们要跟新郎讨一个大红包,而且红包内封的现金要当场商定。 于是,双方就在门口讨价还价一番,开始时“姐妹们”总是出高价,然后一直喊。这种讨价还价的过程是相当热烈的,使婚俗增加不少情趣。通常商定的金额是99元9角9分,因为在粤语中,“9”与“久”同音,“999”表示这椿婚事将能天长地久,双方永结同心。这种善意“为难”新郎的习俗是由广东人开始的,后来其他方言群的人也仿效。这种对新郎的不带恶意的戏弄,往往在晚宴时还会出现。
回头来看看新娘子吧!新娘在新郎抵达时,已经穿好结婚礼服,传统上,婚纱是由新娘的父亲披在新娘的头上,这标志者新娘已经长大成人。
当新娘随新郎离开自己的家时,通常由一名女傧相和几名 “姐妹”陪伴。有时也可能有一位女方年长的亲友随行,以代表女方家庭。
抵达新郎的家(这叫“过门”〕以后,这对新人要向男方的长辈“敬茶”,这一礼俗的意义在于:表明男方接受新娘作为自己家族的新成员。在我国政府颁布《妇女宪章》规定每对新人必须前往婚姻注册局注册之前,这一“敬茶”礼俗是受承认的合法婚姻的证据之一。
在信奉佛教或道教的华人家庭,新娘进入婆家时须向佛祖或家中供奉的其他神明敬献红枣茶,接着必须向祖先敬茶,以求赐福。随后新郎直系亲属中最年长者(曾祖父母、祖父母及父母亲〕就坐在客厅的中央,让新人跪着向他们敬茶。但今天普遍上已改为一对新人向坐着的长辈鞠躬敬茶。敬茶的时候,习惯上由一位亲戚协助添茶,茶杯通常用一个红盘盛放。新郎新娘可选择向每一位长辈亲戚个别敬茶或联合敬茶。为了表示尊敬,敬茶必须用双手。新郎新娘向长辈敬茶,实际上是向长辈致敬。
接下来,新郎的较年幼的同辈亲戚也要向一对新人敬茶,表示祝福,同时也意味着接受新娘成为自己家庭的成员。因此,敬茶是华人婚俗中最重要的一项,不论信仰任何宗教,人人都应当遵循。敬茶过后,新郎新娘和众人即享用茶点或午餐,食品的名称通常都含有吉祥之意,在这之
后,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
在过去,新娘和新郎婚后的第三天回娘家,婚礼才算全部完成,这时新郎会送一只烧烤全猪给岳父岳母,表示他与新娘新婚欢愉。如有不满意的事(如发现新娘并非处女〕,新郎可以把猪的耳朵或尾巴割掉。在结婚日当天,婚礼结束之前新娘就回娘家。不过,新郎当面送一只全烤猪及水果与蔬菜给岳家的习俗仍沿用到现在,岳家通常只收下一半礼物,其余的由新人带回家去。
当新娘回访娘家时,新娘及其夫婿需向父母亲以及其他长辈亲戚敬茶。结婚日当天的礼仪结束后,男方通常会设晚宴宴请亲友。过去,只有新郎的亲友受邀赴宴,如今男方也会为女方安排几桌,以宴请女方的宾客。
婚宴的请柬一般都以新郎家长或联同新娘家长的名义发出。如果双方家长都已过世,请柬则以新郎最亲近及最年长的亲人(例如伯父、叔父〕的名义发出。在婚宴上,新娘所坐的宴席有别于其他桌子,通常都铺上红色桌布,按华人的习俗,结婚叫做“红事”,红色象征欢庆和好运。男方与女方的宴席分设在新娘宴席两边,华人的习惯是“男左女右”,因此新郎应坐在新娘的左边,面对着所有的宾客。按照华人传统,更有意义的礼俗是向来宾敬酒。为了答谢宾客,也为了给新娘引见男方的亲友,新婚夫妇要到每一桌去敬酒,这敬酒是对每一个人的,即新郎得到各酒席去给每一位宾客添酒(或别的饮品〕。如果酒席太多,可以安排新郎新娘联同双方家长站在台上向宾客敬酒。婚宴快结束时,新人和家长就会列队在宴会厅出口处,向离席的来宾一一致谢和送别。下一步往往是:新郎的亲密朋友会留下来“闹新房”,这习俗允许新郎的朋友向新娘开善意的玩笑,最常见的节目是新郎新娘各在一边咬苹果,或由新郎喂新娘吃东西。
王莉婷
扫墓
清明扫墓: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节的来源:
根据西汉刘安(公元前179-前122)主编的《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清明一般都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
清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清明是全年的24个节气之一,自古以来,中国农业社会根据节气进行播种、插秧等农耕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加,是春耕的大好季节。
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相传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他的妃子骊姬,他想传位给骊姬所生的小儿子奚齐,于是杀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保全自己便流亡出走。
晋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生活困苦。有一次,到了没有东西吃的境地,他的臣子介子推割了腿上的肉烹煮给他吃,令他非常感动。19年后,重耳回返晋国当国君,称为晋文公。他奖赏了所有跟随他逃亡的人,唯独把介子推忘了,后来他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时,介子推已经背着母亲躲进绵山。为了使介子推出来,御林军便放火烧山,这一来,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定这一天为寒食日,官民都不准在这一天举火煮食物,故称为“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的日子接近,清明便涵盖了寒食,成为人们上坟扫墓,纪念祖先的节日。
清明节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12]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莲娜
祝寿河南人习惯把六十作为祝寿的起点,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人们把六十岁后的每十年称为"大寿",六十岁以后的每五年称作"小寿"。不管大寿小寿,都要举行庆祝活动。
寿日这天,儿孙们要将寿星的居室精心布置一番,堂屋张灯结彩,焕然一新。中间摆上架方桌,桌前挂红色围裙。桌上燃两支红蜡烛,点几炷香,寿果、寿酒、寿鱼等摆满了方桌。墙上挂寿星图、红色寿幛和寿联,上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字样。这天早晨,老寿星穿戴整齐,手拄龙头拐杖,坐在堂屋上首。众儿女侄孙辈均整其衣冠,依次给老人磕头,共祝老人多福多寿。晚辈们恭敬地向老人献上寿果和寿蛋,老人又把这些食分给众人同吃,俗说这是给老人咬灾。这天的早餐,一定要吃鸡蛋。鸡蛋煮熟后,用凉水过,老人拿在手里,双手对揉。这种举动,称为"骨碌运气",据说吃了滚运气的鸡蛋,人可除百病,去晦气,交好运。
有些地方的庆寿仪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则在中午。这天,亲戚朋友要来祝贺,所以寿星家中要备上丰盛的的宴席招待宾客。贺寿人所送之礼叫"寿礼",如果是挂面称为"寿面"鸡蛋称为"寿蛋",红糖称为"寿糖"。凡是出嫁的姑娘,要给父母准备寿糕。城市居民购置西式蛋糕,在农村,人们大多是手工制作。民间蒸制的寿糕是用小麦面做成的桃形蒸馍,内包红枣和红糖。
中午祝寿前要鸣放鞭炮,然后"寿星"入座,儿女叩拜。亲友依次向老人祝贺,老人频频点头,向贺喜人致谢。儿女们双手把面条递给老人,祝老人长生不老。然后祝酒、品菜、欢声笑语溢满寿堂,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天中午的饭菜非常丰盛,主食以面条为主。面条为"长寿面",是寿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平时祝寿,都要吃长寿面,闺女要给父母送寿糕、寿桃。可父母到了六十六、七十三、八四的年龄,闺女给父母的寿礼就特殊了。
六十六,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因为这个年龄,占了两个六字,按中国的风俗习惯,象征着六六大顺。老人和晚辈对六十六岁庆寿活动都很重视。"六十六,娘吃闰女一块肉。"此俗在河南汉族中非常流行。父母活到六十六岁过生日那天,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寿,寿礼必须是一块猪肉。这块肉,象征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女儿长大了,趁父母六六顺之时,买肉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虽然是买的肉,也意味着是割自己身上的肉。为此,对卖肉者不能计较肉的多少,更不能讨价还价,必须是一刀割下来,有多少是多少,全部送给父母,以表示闰女对老人的敬意。
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忌年,豫北称它为循头年。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的说法,所以每当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心情都非常紧张。当父母活到这个年龄的时候,做儿女的,要帮助老人渡过难关。趁父母生日时,买条活鲤鱼,让老人吃了。鲤鱼善"窜",这一"窜",老人就算过了难关,以后就会太平无事了。豫南有些地方,要把寿鱼放在锅里整个炖,放盐、葱、姜等佐料调味。炖鱼时不能翻动,待鱼汤煮成白色,鱼肉化在汤里时,将鱼汤盛出让老人喝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鱼骨架放在村中的河里顺水漂走,他们认为这样老人的灾祸就可免除了。在豫北,女儿要在父母循头年的时候,选择农历立春的早晨,天色还未发亮时,以满怀祝愿的心情,将亲手煮的两个熟鸡蛋拿到麦场上,骨碌几圈后,回家让父亲或母亲躲在门后吃掉。这样,父母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就会像鸡蛋滚麦场一样,顺利渡过循头年。
不管是什么祝寿方式,寿宴上都不许吃包子和饺子,意在害怕家里平日多生气,使老人成为"气包",给老人精神上造成不快。但有些家庭不大计较,寿日除吃寿面外,也吃寿饺。总之,祝寿习俗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联络了长辈与晚辈的感情,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晓彤